5月26日下午,由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主辦的河北工業大學120周年校慶系列學術活動在紅橋校區南院九教12層的會議中心舉辦。本次活動主題為“俞孔堅教授學術報告會暨京津冀風景園林學術沙龍”。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俞孔堅教授擔任主講人,做了題為《技術敵托邦的解藥——基于自然治愈地球的中國模式》的精彩報告。報告后,來自京津冀高校的12名嘉賓學者與俞孔堅教授進行了學術對談。報告及對談活動由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趙曉峰教授主持。
對談嘉賓有南開大學文學院高迎進教授、天津大學建筑學院胡一可教授、天津城建大學藝術學院張小開教授、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與建筑藝術學院魯睿教授、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藝術學院魏澤崧教授、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張愛莉教授、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嚴雨副研究員、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魏菲宇博士、石家莊鐵道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劉瑞杰教授、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建筑與藝術學院李磊副教授、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王艷霞博士和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舒平教授等學者。
俞孔堅教授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自然災害時所選用的兩種設施,即基于工業技術的灰色基礎設施和基于自然途徑的生態基礎設施。前者是洶涌而來席卷全球的技術敵托邦,后者是試圖治愈技術敵托邦的東方智慧。
俞孔堅教授從風電、光電和水電技術三個角度,剖析了單一“雙碳目標”技術敵托邦帶來的大量碳排放、破壞生態韌性以及割裂人與自然的三大弊端。由此引出應對災害的另外一種途徑——NBS(Nature-Based Solutions)生態基礎設施,創構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低碳、綜合、系統的解決途徑,深度解析了基于自然途徑的規劃難點、設計與工程難點,并深入淺出地指出了破局克難的策略方法。
在闡釋NBS的文化屬性時,俞孔堅教授指出:“自然是具有地域性的,對自然的適應而產生了文化,那么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為解救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地球生態困境,提供了鑰匙”。因此,在解決兩大NBS難題,構建治愈地球的理論體系、規劃方法與工程技術方面,可以形成中國模式。
俞孔堅教授通過典型案例,向師生們展示了20多年來他在中國200多座城市和10多個國家建設了500多個項目,呈現了基于中國傳統智慧治愈技術敵托邦的開拓性設計實踐。他提出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模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出的當代適宜技術璀璨新花,已在全世界范圍受到業界同仁的一致褒揚和熱烈推崇。
講座后,與談嘉賓學者依次發言,就行業發展和高校教育兩大層面的諸多問題同俞孔堅教授展開深度交流,俞教授對每位學者的發言做了精準的回應和細致的解答。
整場學術報告和對談討論持續了近四個小時,最后,俞孔堅教授精彩磅礴的報告會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本次學術沙龍是一次兼具歷史經典型回歸和未來前瞻性思考的學術交流會,也是一場京津冀高校各專業之間思維碰撞,各學科之間交流融合的協同發展盛會。會議中彰顯出的根植于中國智慧的新思維、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將會對中國乃至世界行業及高教的建設路徑產生深遠影響。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也將借此一片春風,為專業和學科發展打開新的視野,注入新的營養,打開新的局面。